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校团委召开校庆校史宣讲活动暨2020-2021春季学期第二次集体学习会
发布时间:2022-04-07

  4月2日晚,校团委邀请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求索学社的五位同学,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召开“红色师范、百廿印象——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宣讲”校庆校史宣讲活动。校团委专兼职团干、直属学生组织(团体)学生骨干、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白鸽宣讲讲解队成员等共九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宣讲活动。

  

 

  宣讲伊始,佟瑶以 《百廿木铎——那些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以匡互生、缪伯英、刘和珍为代表的北师大进步学生在五四运动中难以磨灭的红色事迹,他们身上“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中国青年的先锋精神让大家无比动容。铭记历史,铭记先烈,这是我们北师人共同的记忆,更是我们师大青年前行途中的精神动力!

  

 

  任玉琦以《北师人的箴言——百廿校训解读》为主题,从百廿校训的演变历程、百廿校训的精神传承、永续校训精神三个方面出发,和大家分享了百廿历程中北师大的几十次改制和不同阶段下校训的内涵。在校训的精神传承中,紧跟步伐、永不褪色的红色师范,爱国进步、择善固执的家国情怀,敦品励学、诚信质朴的京师品格,弘扬师道、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都值得我们思考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北师新人!

 

 

  杨雅迪以《木铎百廿年、奋进新征程——喜迎师大120周年校庆》为主题,通过趣味互环节介绍了北师大的校史沿革、代表人物、校园采景,和大家一起回顾了北师大的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展示新篇章下“我和BNU的故事”“快速发展的BNU”“师大周边”,紧紧牵动着北师大人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忆师大过去,惜师大现在,创师大未来!

  

 

  冯帅涵以《党的重视、领袖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北京师范大学》为主题,他讲到:“在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中,北师大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艰苦的历程。在校庆的日子里,北师大师生忘不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在国家开创基业、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伟大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师大崇文为先、尊师重教、倚重人才、勇攀高峰,百年学府方向明确,与时俱进。

  

 

  学习会结束后,参会同学都表示有诸多收获:

  

  巍巍师大,百廿芳华。4月2日晚,有幸在求索学社同学的讲解下,重走师大一百二十年的光影历史长路。

  星河流转,无论是校名的递嬗,还是校训的变迁,无论是群星闪耀般的校友,还是始终不变的爱党光辉,都深深感染着我。身为师大人,肩承着百年校史的厚重底蕴,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己身要求,时刻不忘为师大人,时刻不愧为师大人。

  ——青年体育研究中心兼职团干 白鸽

  

  百廿师大,薪火不辍。今天在听完校庆校史宣讲学习之后对红色师范的优良传统与校训精神又有了新的感触与理解。一百二十年以来,无数师大人前赴后继,在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高吟浩然长歌。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重托,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师大记载着峥嵘岁月与光荣年代。

  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北师大承载着更多的时代重托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励耘于祖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创新事业。传承薪火,让师大精神在穿过百廿风雨愈加鲜艳明丽,新时代的师大学子责无旁贷。

  ——社会实践中心与志愿服务中心兼职团干 韩旭

  

  在三位同学的讲述当中,我对北师大的历史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在北师大120年的历史中,不同的时代都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担当大任。在民族存亡之际,在国家振兴之路上,贡献着青春与热血。

  巍巍师大,历久弥新。在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身为新时代的师大人,我辈应传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向各位前辈师兄师姐学习,身体力行,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当中。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兼职团干 马琬婷

  

  今天,校团委组织的“百廿木铎:那些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宣讲集体学习让我收获良多,好像又回到了历史中的那段日子。

  不论在抗战中,还是在新时代,师大学子始终薪火相传、知行合一,用鲜血和汗水报效国家,用生命和智慧追求真理。如今,时间已来到了新时代,我们作为师大的后继者,更要不忘历史、不负前贤,不忘初心、不负时代所托,我们必须把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时刻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广播台 义培玉

  

  几场生动有趣的宣讲带我们回顾了北师大百廿走来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让我沉浸在师大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中。不论是我校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还是历任国家领导人对我校的殷殷关切和期望,都让我感到北师大的校史与党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书写好师大故事,将“红色师范”的精神发扬光大。

  ——青年媒体中心 赖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