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科教报国 时代强音”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协主席方维海作主旨报告,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高校、市科协基层组织、媒体等有关机构32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七部门共同主办。大赛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携手北京师范大学科协、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机构共同承办。
陈维成表示,一流的科技创新需要具备一流科学素养的公众,需要浓厚科学氛围的社会支撑,持续打造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品牌活动,是北京市科协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届大赛更加注重内容创新与深度,更加注重多元传播形式,更加突出广泛参与和普惠共享,更加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北京市科协诚挚邀请并热烈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专业的科普创作者、媒体机构以及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大赛,无论是作为创作者还是受众,都能在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启迪科学思维。
陈兴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学校正以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实践,在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展现北师大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力量。北师大科协自成立以来承载着重要使命,凝聚改革合力,以协同促交叉,聚焦国家战略,厚植人才沃土,践行担当之责,融汇创新活力,加强科普传播,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民生一线。北师大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发挥特色优势力量,与社会各界携手,让大赛成为科学传播的盛会、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活动中,主承办方代表、科学家代表、高校科协代表,以及腾讯、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代表共同启动大赛系列主题宣传新媒体活动。在师承仪式中,方维海向青年大学生代表赠送书写着“薪火相传、科学传播在路上”的卷轴。
方维海作《传播科学:师者的责任和义务》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获取知识方式和科学创新模式的巨大改变,必然催生教育观念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具有海量的知识,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师者必须积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传播科学。科学家要投身科普实践,点燃学生对科学的信仰和追求。
2025 北京科学传播大赛设置科学演讲大赛、科普文创大赛、科普视频大赛、科普动漫大赛、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科普创作大赛五个子赛事。 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天明以《虎豹归山之路》为题,在演讲中介绍了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如何保护及监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将东北虎豹监测数据库内容转化为生态环保“虎豹育儿经”趣味科普内容和文化IP的生动实践。王天明介绍,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围绕学科引领,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科学普及紧密结合,让大众了解科学研究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汇聚更多力量,为我国的虎豹跨境保护与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作贡献。科学演讲大赛重点面向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征集围绕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选题方向的演讲作品,鼓励科学脱口秀等表现科学内涵的创新形式。
AIGC科普创作与科普文创两个子赛事彰显科技与创意的跨界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科普达人杨昊辰用脱口秀的形式,通过现场演示AI生成的视频,演示“科学原理+文化消费”的创新突破,他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AIGC和科普文创赛道,通过AI赋能创造力,让科学传播流行起来。
科普视频大赛宣讲环节,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以《科学传播人人可为》为题分享“短视频让科普更有趣”的创作经验。他表示,短视频科普具有科学传播内容更加广泛、模式交互性更强、科学内容投放更精准等特征,短视频科普可以将“高冷”的科学联系到“接地气”的现实应用场景,让科学传播人人可为。
科普动漫大赛诠释了艺术赋能的科学可视化表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胜英通过科普动漫作品,生动展示了科普动漫应弘扬创新文化,并体现科学与艺术多元融合的特点,鼓励大学生创作具有科学性、创意性且主题鲜明的动漫作品。
2025年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报名截止至7月20日,各子赛事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同时设“最佳科学创意奖”“最佳科学传播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希望有志于参与科学传播的机构和个人积极参赛,共同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 扫描二维码,师生即可报名参加大赛)